唐宋时期“中秋”才成为正式的节日227肖战事件

最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

最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

  • 首页
  • 逃出神秘宫殿
  • 神秘图书馆
  • 地心历险记神秘岛
  • 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你的位置:最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 > 地心历险记神秘岛 > 唐宋时期“中秋”才成为正式的节日227肖战事件

    唐宋时期“中秋”才成为正式的节日227肖战事件

    发布日期:2024-06-16 06:23    点击次数:182

      中秋将至,月亮是节日焦点,嫦娥、吴刚、桂花树都是和月亮有关的元素,但是为什么还有只兔子也能唱主角?恰逢兔年中秋,要不要从历史、文化、民俗等多角度了解一下?

      全国各地流传着无数与兔子相关的传说。当玉兔与中秋联结起来,它是嫦娥怀中的宠物,也是桂花树下不停捣药治病去灾的神仙。从月宫到凡尘,得益于吉祥的寓意,玉兔也成为文学作品、民间艺术中的重要素材,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下茁壮成长,也在当代民众的广泛青睐中广为流传。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素芹 

      玉兔、银蟾C位之争

      至晋代兔子成主角

      对于远古先民来说,月亮是神秘的。其神秘之处,一是月中有阴影,二是月有阴晴圆缺。

      战国末期,屈原在《楚辞·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月亮何德何能,缺后还能复圆?月亮中心的黑点是什么,“顾菟”是否藏在它的腹中?月中的阴影,一种解释为兔,还有一种解释是兔与蟾蜍。

      古人无疑是极为浪漫的。看到月亮上那不规则起伏的阴影,便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认为一定有瑞兽居于其中,每到天高气爽的清秋八月,月中的阴影对比尤其强。而这阴影在肉眼观察下大致分为左右两大块:左边的面积较大,酷像张开前肢的蟾蜍;右边的部分则像奔跑的兔子。古人脑洞大开,便将其认定是蟾蜍和兔子。

      在汉代,人们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并存,西汉著作《淮南子》曰:“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东汉著作《论衡·说日》云:“儒者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

      1974年,举世轰动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幅繁丽精美的帛画,其上画有月宫,弯弯的月亮上,一只肥大的蟾蜍旁伴随着一只轻盈奔跑的兔子。从这幅帛画看,当时月亮中有蟾蜍和兔子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月亮中的蟾蜍和兔子,即一般所称的“玉兔”和“银蟾”。

      那么,“银蟾”是如何慢慢成为“配角”?兔子是什么时候开始专职捣药的呢?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是一位掌管不死之药的长生女神,到汉代,西王母神话逐渐和兔子、蟾蜍关联。在出土文物中,最初在西王母身边捣药的是蟾蜍。后来,兔子渐渐取代蟾蜍,专职捣药。在山东、陕西、江苏等多地出土的汉墓中关于西王母与玉兔的画像石中,兔子都是站立的形象,与人的比例相同,手持的器具都是木杵,下有容器,均呈勤奋捣药状,有的呈持灵芝状。至晋代,就只有兔子在捣药,蟾蜍淡出。晋傅玄在《拟天问》中说:“月中何有?玉兔捣药。”说明当时人们已普遍认为在月中是兔子捣药。

      蟾蜍形象的淡化使得玉兔在月亮神话里的地位大大提升,逐渐成为这一神话中的主角。

      玉兔、嫦娥共同“代言”月宫

      古人视白兔为祥瑞

      今天的民间传说,嫦娥和玉兔是分不开的,但是最早的时候,兔子并没有和嫦娥在一起。

      玉兔是怎样和嫦娥联系在一起的呢?

      嫦娥窃取“不死”灵药飞升奔月的传说,先秦时已流传,不过在那时的故事里,飞到月中的嫦娥变成了蟾蜍。

      嫦娥奔月的传说不断演变。到了南朝,文人将其塑造成了一个绝世美人,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中描写嫦娥 “婺女俪经星,姮娥栖飞月”。隋唐时期,民间开始流行拜月,嫦娥成为当时人们中秋时节主要祭拜的月神,她在月亮中的宫殿被称为“广寒宫”,捣药的兔子与之相伴,通常叫作“玉兔”。

      到了唐代,嫦娥奔月的故事进一步演化成为美丽和富于情趣的神话,此时的文人将嫦娥融入诗意,为她创造了寂寞孤清的、带着淡淡的忧伤形象和意境。比如说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也有诗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情此景之下,兔子凭借颜值、乖巧温驯的性格、可可爱爱的形象,和嫦娥一起成为月宫的主要“代言人”。

      民俗专家表示,在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确立的时间最晚,始于唐代,唐宋时期“中秋”才成为正式的节日。梳理来看,也是从唐代,玉兔,就完全和中秋佳节联结在一起了。

      “望月而孕”是怎么回事?

      古代,兔子是人们眼中的祥瑞。月有阴晴圆缺不断变化,古人看到月亮匮缺的时候,难免不联想到可怕的死亡和毁灭。而兔子有极强的繁殖能力,是生命力的象征。人们希冀兔子的繁殖能力能与月亮发生某种联系,促使月亮有圆无缺。

      兔子谐音“吐子”,常常被古人视为“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象征。西晋时,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流传于民间的旧说——“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有一只“顾兔”在月亮中间看着人间的兔子,而人间的兔子只要望一望它就会在嘴里吐出小兔子,夸张地体现了古人对于兔子超强繁殖能力的认识。古人认为,中秋时节的月光越皎洁,秋天的兔子就越繁茂。所以,很多文物中的兔子都呈现出“回头望月”的形象。

      对此,古代曾有学者提出了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望月而孕”其实指的是兔子的孕期为一个月,而“口中吐子”指的是刚出生的小兔子会被埋进土中保温防风。时间长了便以讹传讹,变成了口吐幼兔的诡异模样。

      虽然白兔在如今的生活中十分常见,但这其实是品种引进和改良的结果。中国的野兔多为杂色,纯色的兔子如玄兔(黑兔)、赤兔、白兔等在历史上都极度稀少,被视作至上的祥瑞。

      在古人看来,人老了头发会变白,那么,平时多见的杂色野兔,等它们长寿到了一定岁数,也会像人一样毛发变白。葛洪《抱朴子·内篇》有言,“虎及鹿、兔皆寿千岁。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能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梁简文帝《上白兔表》也说兔子“千岁变采”——兔子活到一千岁,体毛的颜色会变化。从标题可知这是一只白兔,那么,所谓“变采”实际上就是变白。如此一来,白兔就成了“长生不老”的代名词,具有了神仙的性质,它在古代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也就更高了。

      无论如何,子孙绕膝、健康长寿是中国文化中生生不息、历代流传的一种文化寄托。兔子成为祥瑞有其深层的文化心理根基。

      文学中的玉兔

      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

      兔子长耳短尾,四肢腾越,善于跳跑,在中国人眼里是天降祥瑞的使者,历来是古人艺术文化创作的重要题材。兔子活泼的天性、敏捷的身手、不惧困境的勇气,更寄托着中国人对于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深深向往。

      当兔子和中秋产生关联,当兔子在月亮上,与嫦娥长相伴,给古人的文学创作,也就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和内涵。

      玉兔捣药这份工作,千年前,人们就帮它安排好了。东汉乐府古词《董逃行》唱道:“采取神药若木端,玉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药可得神仙……”

      到了唐宋,诗人词人尤其喜爱使用“玉兔”这一意象比喻月亮。优美灵动,意境深远。

      诗仙李白《拟古》其九有“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古朗月行》中又有如此一问“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捣制的长生不老药,谁不想要呢?杜甫在《八月十五月夜》中写道“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宋词中的玉兔,更多了几分神秘缥缈。在苏轼的词中,《月兔茶》曰“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则云“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中说道“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袁去华《满庭芳(八月十六日醴陵作)》,“玉兔秋毫可数,疏星外、乌鹊南飞”。

      白兔入文入诗不计其数,戏剧中也有它的影子。“四大南戏”之一《白兔记》,讲述的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与家人失散又团圆的事,其中刘知远之子“咬脐郎”正是因追赶一只白兔,才与母亲李三娘重逢。

      在《西游记》里,玉兔精正是私逃下界的玉兔。玉兔精劫走天竺国的真公主,自己变身顶替,还想用绣球招亲迷惑唐僧,被孙悟空发现后免不了一番打斗。而它的武器“短棍儿一头壮,一头细,却似舂碓臼的杵头模样”,正是在广寒宫日常用的捣药杵。

      总之,在文人笔下,玉兔被当作皓月祥瑞之兆,被称为“明月之精”,被赋予了更多吉祥浪漫的寓意。

      民俗中的玉兔

      “兔儿爷”“兔子王”寄托美好

      人们对玉兔的喜爱,流传在文学作品中,也珍藏于民俗中。白兔与月亮高度结合,进而与中秋产生了相当紧密的关系。兔子灯是不少人童年中秋节的集体记忆,孩子们提着兔子灯在中秋的夜晚穿街过巷。

      在北京,非遗“兔儿爷”是在中秋应节的儿童玩具,在济南非遗“兔子王”是中秋不可或缺的角色。旧时,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老济南都有拜月供奉“兔子王”的习俗,北京城里家家户户也都会供奉兔儿爷,举行拜兔儿爷的仪式。

      不过北京兔儿爷的形象不是可爱的玉兔形象,而俨然变成了一个身披战甲、手持药杵的武将。自明代起,就有兔儿爷下凡救人的传说:相传某年八月十五,北京城内发生瘟疫,消息上达天界,嫦娥派玉兔从广寒宫下凡送药。为了不露本来面目,玉兔向韦陀菩萨借了金盔金甲穿戴起来,将仙药送给百姓,解救了人们。为了表达感恩之情,人们塑了顶盔带甲的玉兔像,并在中秋时供奉。因为玉兔到寺庙还盔甲时累倒在山门外的旗杆下,所以兔儿爷塑像的背上有一杆旗。

      虽然这只不过是传说,但中秋祭祀兔儿爷的传统确实是有的。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云:“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在这里,兔子已经完全成为中秋的代表了。

      北京有“兔儿爷”,济南有“兔子王”,都是明清时期出现的用于中秋祭月的泥塑兔神。“兔子王”传说不同于“兔儿爷”传说的最大之处在于故事中兔子王是通过将仙药撒入济南的七十二泉,百姓喝了有仙药的泉水后消除了怪病。这一点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将中国的中秋文化与济南的泉水文化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彩塑泥像“兔子王”有一对灵动的兔耳朵,或身披铠甲,或背插旗帜。

      虽然叫法、外貌、传说都不尽相同,但“兔儿爷”和“兔子王” 有着共同的文化源流,都是月兔的化身,是平安健康的象征,承载着吉祥美好的寓意。如今,祭拜兔子王、兔儿爷的仪式几乎没有了,但其承载的各种愿望仍在延续,变成人们年节时逛庙会、逛文创店时喜欢选购的伴手礼,寄托着人们对健康平安、人丁兴旺的祈盼。

      历经千年,如今兔子已经成为中秋节的一个标志,无论传说如何、寓意如何,都是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



    栏目分类